5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科学院第二十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五次院士大会和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这一天,像往常一样,山西大学光电研究所所长、量子光学与光量子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张靖为学生们上课后,走进实验室,继续着他与“光电”的碰撞。在认真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后,作为改革开放后成长起来的科研工作者,张靖对记者说:“时代给了我们发展机遇,也赋予了我们更多的社会责任和担当。我们必须求真务实、不断创新,为祖国科技振兴不懈奋斗!”
开好局、起好步,在转型发展征程上,科技力量绝不能缺席
千秋基业,人才为本。在山西,像张靖这样的优秀科技工作者活跃在各个行业领域,他们攻克了一项项科研难题,培养出一大批科研后备军,组成了三晋大地上科技攻关方阵,攀登一个又一个科研高峰。
今年3月,由教育部科技委组织评选的2020年度“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揭晓,山西大学激光光谱研究所贾锁堂教授研究团队的科技成果“基于里德堡原子的微波电场精密测量”入选。这也是山西省内高校首次获此殊荣。这项技术的突破,将有助于推动微波电场精密测量领域的发展,在国防安全、微波通信、量子计量、电子信息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2021年伊始就迎来科技创新开门红。1月,省部共建煤基能源清洁高效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获科技部发文批准建设,实现了太原理工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零的突破,标志着该校在国家级科研平台建设方面取得了历史性突破。据了解,学科带头人谢克昌院士连续两次作为首席科学家主持煤科学与技术领域“973项目”,荣获国家奖多项。36年来重点实验室默默奉献、执着坚守,为国家和山西省煤炭清洁转化利用、现代煤化工发展以及该领域人才的培养作出了重要贡献。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省科协把“百名科技工作者重走红色路”“百名党员科技工作者宣传”“百场中国科学家精神宣讲”“百家学会入企进基层”“讲好百个山西红色科技故事”等“五个一百”系列活动融入党史学习教育,号召和引领全省科技工作者“众心向党、自立自强”,在我省实现高质量发展,确保“十四五”转型出雏型开好局、起好步的征程上,贡献科技工作者的蓬勃之力。
不计荣誉,只讲奉献,把创新成果作为人生最大的荣誉
翻开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风湿免疫科主任李小峰的工作笔记,展现在记者眼前的是他对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风湿免疫科“136”兴医工程建设的5年计划。“我希望通过5年的时间,全面推进山西风湿免疫学科在领军临床专科、重点医学实验室和卓越医学团队三方面建设,实现国家重点项目和国家级科技进步奖零的突破。”李小峰满怀期盼地说。这个世界上并没有什么白衣天使,只是一群努力奔跑的普通人。免疫调节新理念的提出给李小峰打开了探索新世界的大门,然而这样的成果却是近20年的探索与深耕的成果。
太理煤基能源清洁高效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张永发就要退休了,但他表示,依然要在科研的路上奋斗不止。
2020年,张永发在采用煤改性组分为原料及新催化剂的条件下,使碳纳米管的产率和质量大幅度提高,在以煤为原料批量制碳纳米管研究领域,实现了碳纳米管产品指标国际领先。同年,张永发对催化剂进行调整,将改性煤粘结指数G值稳定在85以上,成为优质的炼焦煤,其质量指标国际领先。
近年来,中部引黄工程频频传来捷报,数万名建设者历经6年艰苦奋战,攻克了诸多技术难题,创造了多项全国乃至世界之最。2020年7月20日,随着山西中部引黄工程总干线全线贯通,一项新的世界纪录在中部引黄工程诞生——隧洞施工TBM独头掘进25.7千米,工程建设取得重大突破。
“中部引黄工程技术复杂程度和建设难度前所未有,国内罕见。”中部引黄工程建设管理局局长张成军说,“开工以来,全体工程建设者克服了隧洞埋深大、洞线穿越岩溶泉、断层、长时间大流量出水等施工困难,攻克全洞段独头通风、超长距离无中间闭合点测量和超长距离连续皮带机出渣等多项重大技术难题,为实现全线贯通付出了巨大努力!”
优秀的科技工作者总是不计荣誉,只讲奉献,对于他们来说再多荣誉只是一种肯定,科技成果才是人生最大的荣誉!
不忘初心,接续奋斗,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贡献力量
在山西,有这样一群年轻人,他们平均年龄35岁,却选择了几年如一日在平凡的岗位上天天和牛打交道,他们就是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畜牧研究所养牛团队。
她叫张元庆,是山西农业大学畜牧兽医研究所副所长,省青年拔尖人才,“牛高产低排营养调控”省科技创新团队带头人。博士毕业后她毅然决然回到家乡,经过几年的磨合和互选,终于组建了一支专业结构互补、老中青结合的养牛研究团队。
人们往往关注的都是大科技事件,却总是忽略了基础科普工作。就像经济社会发展离不开水电油气、道路桥梁一样,只有进一步加强科普工作,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应急科普”的情况。
“每一次的科普宣传都会为下一次开展活动积累经验。对于自己来说,参与气象科普宣传工作是一个双向的过程,既有输出,也有收获。”山西省气象学会科普委员会委员、山西省气象信息中心高级工程师范秀平微笑着说道。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让更多青年科技人员尽快成长为科技创新事业的领军人物,是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关键。
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坚。在多次的采访中,记者深刻地感受到了各行各业的科技工作者都在撸起袖子加油干,只为以丰硕的成果向建党百年献礼。
滴水穿石,太原理工大学大数据学院院长、国际计算机学会太原分会主席李灯熬就是凭着对大数据研究的执着,成为这一领域的佼佼者。“从事科学研究工作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是如果能将自己从事的研究当作一种乐趣,积极主动地开展工作,将会很大程度上消解高强度工作带来的疲惫感。”谈及多年在科研教学领域的感悟,李灯熬说。
奋斗的号角再次吹响,新时代科技工作者就像东方的朝阳,以如火的青春,在科技创新征程中迎难而上、勇攀高峰。(沈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