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人才工作 > 人才动态
山西大学积极融入太原发展生态圈,为高质量发展集聚“大学力量”!
编辑:人才二处  2022-01-26 16:41:30  来源:太原日报

大学依城市而建,城市因大学而盛。

近年来,山西大学发挥“排头兵”作用,积极融入太原发展生态圈,依托太原市的一流人才政策,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着力打造太原市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中心,构建人才集聚强磁场。

  依托政策优势  提升人才引育成效
  “作为有着深厚底蕴的百年老校,近几年,山西大学在部省合建等利好政策的支持下,真正践行了‘中西会通、求真至善、登崇俊良、自强报国’的校训,各项事业蒸蒸日上,学校制定了促进青年学者发展的各种制度,全方位激励青年教师静心科研、潜心教学、用心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学院教授乔志伟以高层次人才引进方式加盟了山西大学,学校为他配套了充足的科研启动经费,划拨了100平方米的办公空间建设实验室。2019年,他代表山西省参加了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大会。
近三年来,山西大学全职引进海内外高层次人才37人,柔性引进院士、杰青等领军人才13人,从北大、南开、中科院大学等引进6名知名学者担任学院院长,新增长江学者、杰青、优青等国家重大人才工程专家25人次。人才队伍建设水平不断提升,高层次人才集聚效应日益凸显。山西大学用好我省支持率先发展12条意见,贯彻太原市人才“两清单”,用足43项政策“干货”,累计获得太原市人才经费支持1137人次、2800万元。同时,实施“113”人才计划,加快建设一支100人以上领军人才、100人以上高水平学术带头人和300人以上的青年学术骨干人才队伍,人才引育取得明显实效。

  融入发展大势  激发人才创新活力
  如何涵养一个国家的创新活力?山西大学几代物理人用坚定行动给出了答案——既要做科技创新的开拓者,更要做提携后学的领路人。经过多年建设,物理学科已经建成了一支积极上进、团结和谐,在经济欠发达地区矢志不渝、艰苦奋斗、建设高水平学科的优秀队伍,形成了“爱国、攀登、奉献”的优良传统,成为国际量子科技领域具有影响力的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重要基地,在地方高校人才培养方面发挥了引领示范作用。
“得人之要,必广其途以储之。”山西大学依托这些重大平台和重大项目,打造以领军人才为头雁、青年骨干为主体的创新雁阵,释放出巨大活力。学校荣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科技进步二等奖和教育部人文社科一等奖;8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物理学成为山西省首个教育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光学科研成果入选“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激光光谱所量子精密测量团队荣获“全国专业技术人才先进集体”称号;光学团队、科技哲学团队先后荣获“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称号。围绕山西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山西大学深度参与第一实验室建设,与北京大学在太原共建山西碳基薄膜电子研究院;与中科院曙光、云时代共建国家超算(太原)中心并投运;与小店区深化战略合作,2018年以来累计实施产学研合作项目41项;与古交市开展信访与社会治理战略合作,共建实践教学基地;与驻并国有骨干企业共建12个产业技术研究院;累计获得“太原市高效节水和非常规水资源利用”等国家重点研发计划6项……

把握创新趋势  打造人才提升引擎

多年来,老师给学生打分天经地义,而在今天的山西大学,学生给教授和老师打分已成为寻常事。
山西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马瑞敏说:“山西大学实行岗位绩效制度,考核内容摒弃‘五唯’,从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多个维度综合评价,每位老师都明确了自己的职责所在。这一考核制度使得每一位教师不论是思想上还是行动上都积极起来,将更多的精力放在教学科研上,干事业的决心更加坚定。”山西大学突出“对标一流、激发动力、淡化身份、强化岗位”原则,按照四类九级开展新一轮人员聘用,15%的高级职称教师岗位发生变动。完善学术评价制度,突出学术质量和社会效益,根据基础教学、科学研究和应用研究等不同学科、不同岗位特点,分类指定评价标准。推进学校管理权责下移,落实学院用人自主权,发挥学术委员会和同行专家在人才评价中的主导作用。

  与此同时,还实施“银发工程”,通过延退、返聘等方式,吸引21名二级教授参与学科建设和团队培育。相关负责人表示:“我们将积极探索与太原市开展高层次人才互聘,充分发挥高校与地方‘两个优势’,凸显人才政策叠加效应,共享人才发展红利。”